记者从5月31日召开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5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53项,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文化遗产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彩”。
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09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实践了生态文明重要制度。先行示范了国家公园的体制和理念,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自然遗产事业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惠及民众、改善民生,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带动地方优化发展模式。2018年,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各遗产地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
在国际上,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我国已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自然遗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了法制建设,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0余部,今年将结合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启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加强了管理机构建设,2018年机构职能调整中,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管理职能,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转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强化了技术支撑,2014年,我国专门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
我国对世界自然遗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管理措施,一是严格规划管控,二是发挥监测作用,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四是推动科学研究,五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今后,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33年工作的基础上,中国将更好地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好地把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让世界自然遗产这块瑰宝永远绽放“中国精彩”。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将于6月8日在贵州省铜仁市举办。